视频中心

视频中心

建筑可阅读丨佘山建筑群:多元层叠的时间厚度
来源:开云官方在线登录    发布时间:2024-02-05 08:21:57    浏览:1次

  作为上海最早成陆的一片陆地,佘山以及其周边的山丘,是在大约7000万年前的地质中生代后期涌出海面,经过风化侵蚀而逐步形成。佘山同时也是上海陆域海拔的最高点,傲视长江三角洲的平原景观。

  19世纪末的旅行爱好者葛骆在《中国假日行》一书中提及,“如果天气晴朗,再加上一副上乘的双筒望远镜,从佘山的山顶至少能够正常的看到15座宝塔。除了这些外,还能看到21英里以外的上海天主教堂的尖顶以及新的海关大楼。”今天极晴朗日子里,大家不妨看看能否肉眼眺望到上海中心。

  千余年来,佘山以其山水与文化景观,吸引着旅行者与朝圣者们。如果说秀道者塔是佘山江南文化的代表,见证了北宋时期佛教建筑在江南地区的兴盛,佘山天主教堂与天文台建筑则是近代上海海派建筑文化的绝佳案例。这两种异质的文化建筑共存于佘山,赋予了建筑遗产的多元属性,使得佘山变得更加迷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以佘山上的秀道者塔为旅途的起点,探寻佘山的时间厚度。

  今天我们从西佘山园的北入口上山,经百余级台阶,首先映入眼帘的即是秀道者塔。

  秀道者塔建于北宋,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松江佘山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佘山早期佛教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见证了松江的沧桑巨变。塔原有寺,寺已不存,仅余古塔。

  著名古建筑家陈从周先生1960年曾指导完成松江佘山秀道者塔的复原设计工作。陈先生提及秀道者塔时,不吝溢美之词:“案此塔予曾屡至,秀挺于佘山之麓,形制极美,亦楼阁式,与双塔、龙华塔同一类型,唯比例则更佳。”

  秀道者塔坐西朝东,坐落于山麓28米高程的岩基之上,塔的总高度为29余米,塔顶在西佘山高度的三分之二处。陈先生在《传统建筑选址之讲究》一文中也特别提到秀道者塔的选址逻辑:“我国之传统建筑,不论山间或园林,建塔筑亭,选地佳者,其位置必不在顶部,须略低于最高点,盖存含蓄之意,耐人寻味也。杭州宝俶塔,上海佘山秀道者塔等,无不如是。”

  在晚清,秀道者塔外观木构已磨灭殆尽,而仅存下层层收分的砖身,显得古意盎然。

  秀道者塔从结构类型上来说,属于中国古代的砖木楼阁式塔。上海现存的古塔,多为此类型。砖木楼阁式塔其内部由青砖砌筑而成,类似现代高层建筑中的“核心筒”概念,而外围的木构的挑檐以及栏杆平坐则由砖身出挑建造而成。塔砖身“核心筒”为八边形,各层设壶门,方向依次转换,内有方室。

  此种结构类型的古塔外围木构,如果长时间不加以修葺,则容易糟朽,乃至脱落。晚清的秀道者塔即是这样的例子。直至1997年之前,塔的腰檐、平座、栏杆以及底层围廊俱毁,只剩细长的塔身。

  对于19世纪的西方的旅行者来说,近代上海市郊的秀道者塔有着一种魔力。秀道者塔砖身斑驳的形象,与当时西方崇尚废墟美的浪漫主义思潮结合,成为西方摄影师镜头下的中国如画式景观的代表。

  在今天的布里斯托大学的中国历史照片线上馆藏中,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多幅19世纪下半页的不同角度表现秀道者塔及其旁边的环境的“如画”风格的早期摄影作品。照片中的佘山,并不如今天的树林茂密,光秃秃的山形,使得古塔的轮廓更为鲜明。

  经考证,艺术史学家巫鸿在《废墟的故事》一书中的封面,即采用了早期摄影师镜头下的秀道者塔的影像。

  巫鸿提及,“欧洲摄影师自1842年起陆续来到中国,创造了另一组重要的中国废墟的浪漫主义图像。同亚历山大一样,他们也是在去中国以前就已形成了自己的艺术品位,他们在中国所拍的照片也常常表现废塔与弃园——在欧洲人的想象里,这些是中国建筑的代表之作。现存最早的有关中国宝塔废墟的照片里,一张是业余摄影师罗伯特·斯拉尔(Robert G.Sillar,1827-1902)于1857年拍摄的,斯拉尔是一位对书籍、艺术和科学都有兴趣的英国商人。”

  中国第一个以“废墟”形象被制作成模型展出的古塔或许也是秀道者塔。1915年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上,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木工部主任葛承亮(Aloysis Beck,1854-1931)带领制作的中国百塔模型中,复刻了秀道者塔砖身形象,连当时残存的木檐遗构都等比例地加以复刻。百塔揽获当届世博会最高奖励“大奖章”。

  秀道者塔仅存砖身的情况持续到1990年代。1997年,松江县人民政府决定修复秀道者塔,并拨专款110万元。1997年年底至1998年年初,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松江县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完成了修缮方案和施工图纸。依据塔身的残存构件信息,修复工程恢复了秀道者塔各层的外檐木构,并于1998年底竣工。修复之后,秀道者塔起翘的屋檐、一层的围廊、木平座及腰檐,再现了宋塔的艺术特征。

  在1998年的大修中,塔的七层顶部砖结构内发现天宫。内藏青铜太子像、青玉带饰、南宋至明代万历、崇祯钱币数枚,以及锡匣(匣内藏有青铜信女像)、玉水禽衔莲佩以及五色石等文物。在塔刹修复中发现承露盘外壁有“万历”等铭文。这些塔藏文物和塔刹铭文的发现,为考证该塔的塔史等方面提供了实物佐证。

  2002年,秀道者塔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新近修缮完成的秀道者塔一层对外开放。塔体外围设有围廊,环绕以八根柱子。内部砖砌塔体部分则三面设门洞互通。立于塔的中心点,可欣赏一层顶部的藻井,亦可透过券门,欣赏四周的山林之景。

  继续由秀道者塔一侧登山步道拾级而上,十多分钟即可达位于佘山山顶的天文台。

  不同于秀道者塔秀隐于山林的选址策略,佘山天文台的选址位于山顶,以便观测之需。耶稣会士工程师——柏应时神父负责了天文台的建设。当时,从巴黎购得的一架口径40厘米、焦距7米的双筒折射望远镜以及可开启式铁制圆顶,被分成不同的构件并编号,从法国运过来,通过水路到上海,然后再小块地运到佘山脚下,再想办法运到山顶,然后组装起来。这架望远镜也是当时亚洲地区最新、口径最大的望远镜,这座天文台因此被称为远东地区第一座现代化的天文台。

  天文台建筑原始设计为砖木钢拱混合结构。从建筑价值看,天文台在上海近代建筑史有显著的地位,是一座典型的法式建筑。天文台建筑平面呈十字型,左右对称布局。中心处呈现八边形,上部则设“穹顶”安置望远镜。除观测室外,在主楼的西翼一座图书资料馆,内藏颇多珍贵的天文典籍。建筑外立面门窗多为百叶门窗,双坡顶盖机平红瓦,与当时徐家汇教区的公共建筑一脉相承。

  1928年佘山天文台因募得捐款,在主楼的东侧增建东廊房舍数间,装置太阳辐射仪和臭氧仪,以为雁月飞神父对于地球物理研究之需用。1932年,在天文台东侧,又设立了佘山地磁台。佘山观测室平面为方形,外立面颇具特色,用石灰石砌筑,屋顶与楼板则为木结构。1970年代,佘山天文台在1928年间的副楼东侧再次增建。至此,天文台建筑形成一种生长性的有机组合,与山顶地形相契合。2013年,佘山天文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佘山天文台建筑周边的环境,与建筑相得益彰。通往主楼的弹格石坡道、古树、佘山之巅的基岩、铸铁栏杆等景观元素,共同构筑出在上海独一无二的山地建筑文化景观。登临天文台的屋顶露台,更可欣赏天文穹顶的全貌以及四周的平原风景。

  2004年,上海天文博物馆在此建立,以百年前的望远镜为镇馆之宝,并展示佘山天文台取得的科研成果。例如1907年1月14日拍摄的中国第一套日食照片,1911年拍摄的哈雷彗星彗核照片。最近,这座天文台修缮完成,继续以“天文博物馆”向市民开放。参观者可以欣赏保持完好并仍可运作的“穹顶”内的望远镜。同时,新开放的室内“印象佘山”展厅,还拥有一间上海唯一有自然山体结构的多媒体展厅。

  如果说天文台标志性的望远镜圆顶在20世纪初叶主导了佘山山顶的景观,在19世纪下半页,主导佘山之巅景观的则是早期圣堂。建成于1873年的还愿圣堂是一座具有着希腊十字平面的新古典主义,平面格局令人想起帕拉迪奥的圆厅别墅。为了抵御寒风,北向立面较为封闭,南向及东西向则布置了半室外柱廊空间。

  我们目前看到的更为宏大的佘山天主教堂(圣母大殿),是在1923年-1935年历经十二年落成的。教堂由比利时神父建筑师和羹柏(1848-1923)设计,为法国罗马式风格,平面为拉丁十字式。教堂主入口设于西侧。西南角的钟塔上的穹顶呈橄榄形,带有地方风格特征。1989年,佘山天主教堂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新近出版的《佘山教堂寻踪:朝圣建筑和历史图景》(高曼士著)一书所述,出生于上海的葡萄牙耶稣会神父建筑师叶肇昌(1896-1943)负责了细节设计,并监督施工现场。法国耶稣会神父工程师尚保衡(1875-1938)参与了结构设计。佘山天主教堂采用了卓越的混凝土结构。外露的混凝土表面则采用了精湛的仿石技艺(cast-stone),仅在建筑中最容易受到重压或磨损的地方使用了金山石。在教堂中庭,混凝土的束柱、圆券与拱顶均由混凝土制作而成,其截面与细部则与石质大教堂相仿。这些异形构件的混凝土模架的制作十分艰难,造价昂贵,尤其是拱顶的模架。教堂因此也可视为上海近代混凝土建筑之巅峰之作。

  陈从周在《上海塔琐谈》中提及,“佘山是上海的风景,近百年来因为建造天主教堂,将林木蔚然、古刹名园俱全的佘山弄得面目全非。这样美丽的地方,我们祖先的遗物,仅剩下一座在半山的秀道者塔了。”

  陈先生的感叹真实地反映了近代以来佘山佛教建筑的式微与天主教建筑的兴起的历程。然而,古刹名园式微与其说是因造天主教堂,实则为当时国力积弱,文化衰微之故。

  佘山旧时有三大寺院。至民国时,东庵普照寺、中庵灵峰庵皆废,仅存西庵宣妙寺以及秀道者塔。而西佘山上建有普照教院、弥陀殿、灵峰庵、西庵宣妙讲寺等远近闻名的寺庙,在近代天主教建筑建设之前皆已无存。

  施蛰存在《浮生杂咏》中勾勒了佘山文化的流变。“元时松江人文,集于天马。明清之间,则佘山为盛。陈眉公居东佘,为书画牙行。施子野居西佘,其秋水庵中笙歌不绝……乾嘉以后,九山荒废,宝颜堂、秋水庵无迹可寻。今惟佘山上建天主堂、天文台,美轮美奂,为东亚天主教堂第一。”

  事实上,从南侧山麓的牌坊开始,经由蜿蜒的苦路,到半山的中山圣堂、驻院、三圣亭,再到山顶的大殿,天主教建筑在近代重塑了佘山的文化景观,使得佘山成为了教徒们的朝圣之地。

  在佘山通公路之前,水路是从市区游览佘山的主要途径。由上海到佘山可以乘船由蒲汇塘经过虹桥、七宝、泗泾诸镇,而达山麓。路途至少需要一天。

  1636年,徐霞客第五次来到佘山,他特意从松江佘山出行,作为西南万里行之起点。根据徐霞客在其《浙游日记》中的记载,他自佘山启程,一路经辰山、天马山、横云山、小昆山等地,由小昆山之西入泖河。

  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辟筑虹桥路时,曾计划延伸至佘山,终未实施。1912年之后,沪杭铁路通车,人类能先坐火车到松江站,再乘船抵达。

  1930年代初,沪松公路与松泗公路通车后,乘车去佘山成为新的时尚。实业家殷石笙着手修建砖(桥)佘(山)路并创办“佘山风景区”。当年的佘山风景区选择在今天东佘山园南大门西侧、外青松公路北侧的停车场。据《松江老地名与地方历史背景和文化》记载,殷石笙购地30余亩后,挖湖成岛,为日后向游客提供水上游览项目。同时又开设了一条南北向的街巷。设有旅馆、饭店、茶馆、点心店、南北杂货店、照相馆等,供来此游览的游客或朝圣的天主教信徒食宿、游玩。风景区内的其他空地则铺设大片草坪。

  1936年出版的《佘山小志》,为游客叙述了去佘山寻幽揽胜的诗意旅程。当时的登山路线从佘山南麓的天主教堂大门开始。《佘山小志》在导游篇中写道,“过天主教堂大门而西,有庵焉,荒径颓垣中,有‘栖碧山房’数椽者,盖即宣妙寺仅存之遗址也。返,入教堂大门,循山径迤逦而上,道涂整洁,两旁古木修篁,绿荫蔽日。寻径下山出大门,右折有径,秀道者塔旁峙焉,故名‘塔弄’。塔下为东庵旧址,修篁夹道,风景宜人,兰笋即产于此。”

  今天,去佘山的路途更为平坦方便。从九号线分钟可到达山脚。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西佘山园,目前已免费向公众开放。从西佘山园北门拾级而上,即可见到秀道者塔。是时候重访佘山,进行一次时间的旅途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连爆大冷,4-4/2-2,英超最新积分榜!维拉5-0狂胜,重返top4

  舞蹈天赋拉满的小孩姐,墨镜一戴谁也不爱气质拉满,“开头这几步都够东北娘们儿学一阵的”

  “懂了”是“get it”还是“got it”?99%的人都理解错了!

  普通家庭孩子占比最高的美国大学Top10!没想到排在第一的居然是......

  伊周周六热推:电视剧《南来北往》、综艺《offer尽调局》......